220311

朋友推荐了好多次,还是去看了那本《三十岁前别结婚》,花了三天时间,总体而言并不很喜欢。现在的我不大喜欢这种讲感情讲成功学的书,这些东西不如看些故事,看曾经帝国在发出的余晖。但也确实,当时表哥拿吴军的《见识》给我的时候,是真的津津有味,到后来又翻看了第三遍。

可能再早个三年,在我的三观依旧混沌不堪的时候,我看这本《别结婚》也能有看《见识》那样惊奇。但史纲老师说,历史不能假设,成长也是。

作者三十八岁结婚,文中不乏大量笔墨去渲染她猎到了Mr Right ,而面对当时二十多岁八零后接近40%的离婚率展现出自己选择了正确道路的优越感。可谁知道未来呢?书中道理确实能提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吧,除了文字有些近乎说教,道理我倒是都大都支持,它可能确实能让人成功,就像所有的成功学的著作。

说起来,看习概里习总书记的文字真的有一种魅力呢,句句属实,句句真理,但却不会让人厌烦,每一句都有娓娓道来的感觉。

想到之前新书阅览室看罗素的《哲学简史》,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大意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拥趸的哲学并未躬身实践。叔本华认为实在性存在于意识之中,这种意识是罪恶和苦难,并试图在佛教神话中寻找归宿,但晚年凭借悲观主义哲学代表作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声名大振之时,却显示出与他以往哲学思想大相径庭的狂喜。尼采记得也是类似。

书中关于感情的讨论让我很钦佩,很羡慕,赞同却又惶恐。我明白我太幼稚了,但却异常抗拒自己变得成熟,那种成熟好像会扼杀了我对爱情纯真的期许。

很羡慕自己在高二高三时候的一腔热血,那时候还是贸易摩擦,我心里想的是,我要为国家研制出光刻机——虽然当时基本对这个概念毫无了解。我是知道六四种种的,但那时候的热情是那样的纯粹,那时候的每一篇作文与练习,纵然是为了应试,但总能流露出或许因无知而近乎疯狂的理想主义。那时候的社会热点是毛洪涛,我告诉自己,【想成为理想主义者】

还是算了吧,还是想多犯几次错,多遭受一点社会的毒打,我会成长的,但这种惯性真的会让我抗拒。我会成长的,可能是明天,可能是下个礼拜,但现在还不想。我是有点保守呢,但我应该会追随命运。

如果俾斯麦懂得了社会民主党的理想,并与之为伍,那他会成为一个聪明人,却不是追随命运的人。

嗯,不过我确实需要努力提升情商。

但我现在眼前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学期已经三周了,相比上学期,我真的变得很懈怠了。

可能是适应大学生活了?不对的吧,越来越摆烂就是适应大学生活吗?

想想原因,大概是,相比上学期一无所知的计概,对AI引论和程设,我的竞赛经历让我以为我能很轻松地学好这两门课,所以可能从潜意识就对它们有些轻视。就算当时没懂,当时翘课没听,也以为自己能很快赶上。而这种懈怠传递到了所有的课程中。

相比上学期在一无所知的校园里苦苦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希冀在一群全省前列的大卷王姑且安身,上学期似乎尚可的绩点和我最初给自己能保研就谢天谢地有较大的落差,在某种程度上我变得有些膨胀,却忽视了自己在这个园子里其实一无所知。

啊,突然想到之前看到那个树洞了,现在再看一眼实在太真实了

虽然我必然是没有洞主那么厉害,也很难取得考前的排名

3051798

[洞主] 明明已经大四了,却还是没法安心躺平。
都说只要不挂科就好了,尽管我心里也认同这一点,但在摆烂一学期后却完全感觉不到开心,反而是被负罪感压得喘不过气。
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树洞,一点点记录下来现在的心境吧。
不到半年后就要离开这个园子了,希望在此之前能真正认识到并努力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不要让大学四年虚度了。

[洞主] 路上仔细想了想,这种颓废生活现状的产生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自制力的流失,二是缺乏对自我价值追求的清醒认识。前者导致行动力严重不足,后者导致生活毫无内在动力。但反过来想想,前者也可能是由后者导致的吧。

[洞主] 先说自制力方面。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行动力越来越不足。在写这段话的时候,自己还在去往食堂吃午饭的路上。其实除了明早的考试以外,今天什么ddl也没有,也没做哪怕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明明是无所事事的一天,却在快五点时才开始吃第一口东西,废物生活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小学初中是自律阶段的典型,也始终是我向往着的生活状态。为了能在放学回家后可以放肆地地玩几个小时游戏,我可以抓紧一切课上课下时间,保证自己在回家前能写完今天的作业。
也许这种状态是从高中开始的吧。高一高二生活在竞赛的压力下,发挥主要作用的已经不是自制力了,而是教练们烘托出的刻苦氛围。当然,这两年我的确也乐在其中,并不觉得一天睡六个小时、看书刷题十三四个小时或是五分钟吃完一顿饭是对自己的折磨,反而却有一种“赛赢了时间”的成就感,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都无法将那段日子与黑暗、压抑或痛苦中任何一者挂上钩。
高三时,生活状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由于自己长期徘徊在竞赛组的中上游,也就是省队的边缘,进入省队这个消息已经让我感到荣幸之至了,而后来能够保送更是完全出乎我和其他所有人的意料。心理上逐渐接受了这份幸运之后,就觉得要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也就是和小时候如出一辙的废寝忘食打游戏。因此,教练的千叮万嘱我完全没放在心上,集训队之后的选拔考试也都只是草草准备一下,毕竟幸运女神不会总是降临。以至于后来与国家队擦肩而过,都没有让我感到太多的遗憾。
大一开学继承了高三放松的状态,但不同的是,大学有各种作业、pre、考试等构成的“deadline”。更糟糕的是,这些任务并不是只有完成和未完成两种状态,而是会吞噬我的一切时间(当时一个占比很小的课程pre我都准备了实打实的整整一周),永远没有尽头。第一学期不懂往年题之类的套路,认认真真上课,认认真真复习,最后取得了中上的成绩,我心里也非常满意。
不幸的是,生活有太多太多捷径,以至于让我逐渐忘记了真正的稳步前行应该是什么样的。大一下的课程进入了竞赛生的舒适圈,再加上学长学姐往年题的加持,我轻松取得了非常靠前的成绩,但却并没有为之付出应有的努力。可能当时还太过年轻,我只觉得拿到这样的高分后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但也没有重视和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得益于高中的考试技巧,在适应好大学的考试风格后,之后几年我的“投入产出比”1:N的N值越来越高,渐渐地在破烂不堪的地基上盖起了一幢幢华丽宏伟的建筑。我却反而为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天赋异禀,靠记忆力、答题技巧就能碾压别人多数倍的努力。而实际上,由于大部分课程只在靠前突击一两天,内容永远是考完就忘。拖延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之前需要复习一周的内容,现在背一晚上就能准备好。在慢慢试探出这条“底线”之后,我就永远只在考前一天开始复习,美其名曰如此效率最高,知识点记得最牢。
等到大四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些事情已经很改变难了。我想努力上好最后一年的每一堂课,但却会在睡了近十个小时后依然在早八课上犯困;我想重新打好自己的基础,但却会在看了几分钟高数书后就开始头昏脑涨;我想恢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但光是睡前停不下玩手机这件事就让我内疚和自责无数次,更别提克服巨大的障碍出去锻炼…
如今大四也已过去一半,但除了越来越强的不安和愧疚感之外,自己其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尝试过打卡、制定计划等等,不过总是只在最开始几天有效果。今天去补交一门几乎从未去过的课程的作业,却发现老师因为我不错的期中成绩而对我这个名字有印象。由于路上已经在懊悔自己为什么会把作业拖到现在才写,那一刻老师的话让我更加地无地自容。明明刚进大学时就立志要踏踏实实学知识,坚持自己热爱的道路,但却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一具虚荣、懒惰、毫无生气的行尸走肉。我感到愧对老师,愧对当初的自己,愧对北大这所自己始终敬仰的学校。
但幸运的是,自己依然还有半年。如果始终觉得现在已经太晚,那就永远无法做出改变。之前我正是落入了这一误区,导致拖延带来焦虑与为了缓解焦虑而疯狂消磨时间这二者不断恶性循环,把一切事情都拖入最后时刻。
行动是消除焦虑的良药。自制力差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习惯性拖延导致。当然,生活漫无目的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不过这个应该放在下一大段来分析。总之,先试着突破类似“鬼压床”的恶性循环状态,努力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两个月前刷到的时候,还只是被那本《微习惯》吸引,现在到了大一下,我似乎陷入那个诡异的陷阱了。

不是的,我不想虚荣,不想懒惰,不想毫无生气,不想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好幸运啊,太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