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 \part{\partial}$
贵校的通识核心课,国发院张维迎老师开设的经济学原理。
4学分!,但是我学不会呜呜呜
大部分大概率应该和考试都没有关系但是看上去好像还是好有趣的
老师极度推崇奥地利学派,推崇哈耶克,以及他自己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所以也很推崇这个东西,把它和劳动和资本相提并论,上课会夹带私货(我觉得还是挺好的,也很自然)。
【几乎无图无公式,仅供参考】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罗宾斯教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明确提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理性人如何决策的科学,一些认为是研究有目的的人是怎样行动的,笔者(zwy)认为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进行合作的学问。
假设是,人的行为有目的,只有个体有能力决策,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会成本),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自由交换是互利的,分工是进步的源泉,结果比动机更重要,自由竞争是好事情,制度比人强,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夹带私货*1)。
机会成本: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比如年薪10w放的工作和年薪50w的工作,选10w的机会成本就是这个50w
由于各种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边际: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 自由交换是正和博弈,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交换大部分都不是等价的,而是财富的创造。
-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 一项行动如果出发点是利己的,结果却是利人的,是复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的,但利人的动机损人的后果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 因而政策的评价有三,结果与目的是否一致,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是否承认消费者主权。
- 损人之心产生利人之行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没有暴力的威胁。
- 经济学家看来,人性很难改变,但可以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最重要的制度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
- 世界的不确定性是指:人的行为有目的,但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收到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其复杂性是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的。而这创造出了企业家精神的需求。
市场逻辑
- 看不见的手:竞争
- 隐形的眼睛:声誉极致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
- 经济学秉承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社会的研究思路。它与心理学,社会学相互促进,推动彼此发展。
- 数学上没法处理分工和技术进步,导致很多经济问题被避而不谈。经济学要真正进步,一定不能被数学所束缚
个人观点也比较支持张老师地看法:如果只是搞一个模型出来,然后用数学推来推去,没劲,数学建模中建模才是关键,经济学模型无论如何都应该和现实接壤起来,我觉得是研究人的学科太复杂,或者说任何研究超过两个对象的东西都过于困难,我们的模型很难真实地呈现这个世界,从而不应该迷信我们的模型。数学家很伟大,物理学家也很伟大,数学公式的物理解释是极为重要的,是真正能够满足和符合人类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我们至今不知道多世界宇宙论和坍缩理论到底是哪个,自洽而无法证伪的理论就可能都是正确的,可能又都是一个片面与局部。而研究很多很多人的学科,哪怕是理性人,也太复杂了。
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
- 第一次重大变革是边际革命
-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凯恩斯革命,从微观到宏观,提出了一套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从而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 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用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用生物学演化代替物理学均衡,用更多的实证和实验的分析,奥地利经济学的复兴(夹带私货*2)
- 理念很重要,理性人必须为自己的决策找到正当性理由,而是否正当与所持有的理念有关。经济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可以改变人的理念。
第2章 偏好与选择
价值:经济学上的价值是与人的目的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对实现某种目的的贡献的度量。
- 一个物品或者行动的价值量是其对幸福的边际贡献决定的。故而价值是一个主观概念
偏好:个人对满足目的的手段的评价。
个人偏好的满足既来自于结果,也来自于过程本身
自由是手段也是目的。
功利主义包括社会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个人功利主义是指个体选择某种手段追求效用最大化,社会功利主义是指社会的目的是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完全是后果主义,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和手段。
mark:虽然个人功利主义威经济学个体行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哲学基础,但社会功利主义值得怀疑,威专制主义和集体主义提供了借口,权利主意意味着个体必须得到尊重。目的的正当性不能证成手段的正当性。
偏好满足【任何两个可选方案都是可以比较的】完备性公理,和传递性公理(一致性公理)
但偏好是主观的,经济学分析会偏好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
效用函数:一个函数 :-)
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的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随着消费品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选择的约束条件包括技术性约束,制度性约束,道德性约束,信息约束。
决策最优规则:最优选择再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
- 储蓄=收入-消费
- 收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产品总量。
- 消费:直接满足个人偏好的产品消耗。
- 储蓄:为了投资和防患未然不用于消费的收入
- 资本品:人创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赐予的生产要素
- 生产要素: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品,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
- 投资:将储蓄转换为资本品的活动,目的是提高未来的生产率。
- 折旧:资本品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导致的价值损失。
- 经济增长:单位时间内生产率的提高和可用于消费的产品的持续增加。
-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 边际替代率递减原则:在维持同一效用水平的前提下,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产品能够替代的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将随之递减。
- 机会成本:为了某个特定的行动而放弃的其他行动的最大收益。
- 生产可行性边界:给定资源和技术情况下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组合的集合,它反映了个体或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
- 最优选择条件:偏好上的边际替代率=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
第3章 交换、分工与货币
- 直接交换:不借助于货币的物物交换,即以物易物
- 价格:产品之间交换的比例。
- 怎么样交换能赚呢,两个人都不亏至少,所以就会有一个无差异曲线。然后搞出来一个Edgeworth Box,两个相切就是win。
- 契约曲线: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构成的轨迹就是。
分工与优势
这个交易的产生啊,和社会分工密不可分。
分工:不同人专业化于不同产品的生产
绝对优势:一个人(国家)在某种产品上的绝对生产率大于其他人(国家)。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效率上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机会成本较小
- 书中的例子,生产可行性边界是平行的话没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通过分工和交换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双赢和多赢。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通常取决于其资源禀赋。而分工和专业化在创造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既与资源禀赋有关,也有内生性。当今世界,垂直分工产生的内生性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增加的重要原因。
垂直分工: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
- 垂直分工中,除了少数天然原材料的生产外,分工主要是源于专业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的内生比较优势。垂直分工现在来看是全球化的。
货币
- 间接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 货币: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能与任何商品交换,是所有产品的价格尺度。
- 交易成本:为了完成交易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谈判价格,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等过程中支付的成本等。
- 货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 循环经济模型:家庭和厂商,家庭在要素市场上是卖方,在产品市场上是买房。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
- 货币的流动成为市场经济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基本表现。
价格是协调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极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 价格的三个功能:传递信息,提供激励,决定收入分配。
第4章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曲线
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
需求函数:需求量与价格,收入的关系。
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劣等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
价格变化引起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由价格变化引起的两者的和称为价格效应。
替代效应:在真实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相对价格变化引起需求的变化。【有两种,学的应该算绕着无差异曲线转的那种呜呜考前破防】
收入效应:由于收入变化引起的需求的变化。【无差异曲线新的相切,预算约束线的移动】
【以个好像是叫斯拉斯基替代的,绕着切点转】
【但是我们学的好像是希克斯替代,绕着无差异曲线转】随着某个商品价格的降低,替代效应一定是正的,收入效应如果正常商品就是正的,如果劣等品就是负的。如果劣等品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那么价格下降就导致总的销量减小。
吉芬商品:一种劣等品,需求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的商品。
直接效用函数(和商品),间接效用函数(和价格之类的东西)
需求曲线: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 由于除去吉芬商品,剩下的随着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所以需求曲线一般是向下倾斜的。
- 各种因素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
收入-消费变动曲线称为恩格尔曲线,正常品向上倾斜,劣等品向下倾斜。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替代品:一个价格上涨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
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下降。
其它产品引起的需求曲线变换移动不一定是平行移动,因为不同水平下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宁愿付出而不愿意得不到此物的最大价格与消费者为此物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从差额。
- 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消费者。
需求弹性
- 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变化百分比 除以 价格变化百分比。【两个变化率的比值,有点像导数】
- 自价格弹性:衡量自身价格变化的需求弹性。
- 交叉价格弹性:衡量其他产品(替代品或互补品)价格变化的需求弹性。
-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 该产品支出在总收入中占的比率。【所以富人比穷人对价格更不敏感】
- 替代品的多少,产品的耐久性,商品的属性【奢侈品弹性较大,必需品弹性较小】
- 需求收入弹性 = 需求变化百分比 除以 收入变化百分比
-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需求的加总和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个体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总需求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 由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来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一种是有了新的消费者,所以即使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不连续的,甚至可能是一个点,市场的需求曲线仍然可能是连续的。
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奢侈品越来越必需品化。
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价格的下降。
哈耶克指出,一个新商品成为公众需要并构成一种生活必需品之前,通常只是少数人的玩物。比如汽车?
第5章 生产与供给曲线
- 生产函数:balabala
- 平均产量:总产量与要素投入量之比。
- 边际产量:投入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
- 平均产量下降是边际产量下降的结果。
- 边际生产率递减法则: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可变的情况下,可变要素投入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其对应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下降。
- 等产量曲线
-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的某要素投入可以替代的另外一个要素的数量
- $MRTS_{LK}=-\frac{\Delta K}{\Delta L}$
-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
- 规模报酬:当所有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量如何变化。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alpha L^\beta$,$K$ 一般是劳动,$L$ 是劳动?
生产成本
- 成本函数:一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成本曲线是一条曲线。
- 长期成本是指所有要素投入都而可变时的最低成本,短期成本是指只有一种要素投入或部分要素投入可变。
- (只对短期有意义)对于短期成本曲线而言,有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加起来是总成本TC。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如果只有一种要素是可变的,那么固定成本是唯一的,生产成本也是唯一的,如果有多种,就应该搞出最低成本。还有一个概念是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MC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出所需要的总成本,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可变成本。
- 1、考虑边际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的交点,那就是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
- 2、考虑平均总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上升抵消掉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才会导致平均总成本的上升,所以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的右侧。
-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固定成本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的可变成本比重较大。
长期成本曲线
- $C=Kr+Lw$,$w$是劳动力价格,$r$是资本的价格。
- 首先根据成本得到给定产量目标的最低成本要素投入组合
- 然后得到最低成本如何随着产量变化的曲线
- 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相切,那么就是最后一分钱花在劳动和花在价格上的边际产量是一样的
劳动的效果除以劳动的价格等于资本的效果除以资本的价格。
$C=C(K(y),L(y))=C(y)$
规模经济:成本增长幅度等于或小于产量增长幅度。线性函数或者凹函数
这么看,规模经济就是生产越多,平均成本就越小。(不一定过原点,因为有固定成本)
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减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规模经济的概念设计成本问题,而规模报酬递减是纯技术问题。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在这个点左边,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所以是规模经济的,在这个点右边是规模不经济的。????好像有点问题????好像不能这么说,但确实是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在变化,这个点的时候似乎已经规模不经济了。
还是得看翻一倍还是怎么样,规模经济就是成本增长幅度小于或等于产量增长幅度。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包络面
我们假设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 利润:销售减去生产成本 $\pi(y)=R(y)-C(y)$
- 销售收入:价格与销售量乘积。
- 沉没成本:已经支付的,无法挽回的成本
- 经济学上的利润是经济利润,不是会计利润
-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隐形机会成本-沉默成本
- 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对于短期而言:当价格大于平均总成本的时候是要生产的,当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时候,也应该生产,虽然是亏损但可以亏损地少一点。不然就亏整个固定成本。
对于长期而言:如果发生亏损,就一定会停止生产。利润的存在会引起新的企业进入,竞争会降低市场价格,最终实现长期均衡,也就是$p=MR=LAC=LMC$,利润为零。这个利润是扣除了机会成本的。均衡的时候要素市场的竞争会把任何机会成本都变成会计成本。
供给曲线
是边际成本曲线
短期来看就是平均可变成本以上的一段【边际成本曲线】,长期来看是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一段【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企业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
市场(产业)供给曲线:所有生产企业的供给曲线横向加总。
供给曲线因为一些因素也会移动,比如边际成本降低,竞争性产品价格上升,互补品产品价格上升,预期未来价格上升(降低当前供给)……
竞争品上升的意思是说,同样的东西我用来生产另外一个东西了,所以这个生产的就少了(相同价格)。
第6章 供给与价格
市场均衡是指供求平衡状态,【均衡分析是从物理学借用过来的】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相应的产量叫做均衡产量。
在均衡的时候,边际效用=均衡价格=边际成本
有一个总剩余的概念,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调整,由于需求很容易调整,所以调整的快慢取决于产品的生产周期】
- 现实市场之所以达不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均衡是因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随时间变化。
比如拍卖,股票交易
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调节供求。
然后开始批判计划经济,因为计划者啥也不知道()
政府干预引起的效率损失
政府干预: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价格管制、配额、生产计划
如果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没有意义,如果高于均衡价格【本来不是非常需要这个商品的人会进入这个市场,而更需要的人买不到……】
反正各种失败的原因,比如强制生产,财政补贴,配额消费都会出问题
最低限价也差不多意思)
税收:政府用强制手段获取收入。
税收通常会及降低交易效率,有三种可能
- 均摊承受,消费者承受,或者让生产者承受
对生产者征从量税: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原来我三块两毛五生产这么多,现在我三块两毛五只生产两块七毛五的供给。
消费者征从量税:考虑10块钱买的,我的需求就变成九块五的需求了,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所以说,这个税啊,给弹性小的,如果需求无弹性,那就全让消费者承担。
还有一个从价税,也差不多道理。不过不是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平移,而是变成了斜率的变化。
如果需求和供给都有弹性,税收就会造成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所得税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产品价格。
一般均衡与非价格机制
一般均衡:所有市场同时达到 供给等于需求 的均衡价格。
每个消费者都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选择。每个生产者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选择。
所有要素市场供求平衡,所有消费者都能买到想买的产品,所有生产者都能卖出自己计划生产的产品,想找工作的劳动者一定能找到工作,想雇人的企业一定能雇到人,想借钱的生产者一定能借到钱,想出贷的贷款人一定能把钱贷出去。
怎么这么怪呢()
条件:如果产品出现过剩,则价格为0。完全竞争的收入等于成本,没有超额利润。
非价格机制
配额,排队,限制。有政府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也会使用非价格手段调节需求。
zwy:政府实施的非价格机制会带来明显的效率损失,也无助于社会公平。
第7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合同收入包括工资地租利息,利润不算成本,属于剩余收入。
zwy:利润是企业家精神这种生产要素的回报
价值链和派生需求
- 派生需求:企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对要素的需求是从对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 生产要素的价值也一样来自于产品的价值,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要素定价问题。
【来自第二次习题课的笔记】
企业的利润等于价格乘上生产函数减去租金减去薪水
价格乘上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就等于薪水
价格乘上资本的边际产出就等于利息租金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严格为零,劳动者和资本租金瓜分了所有的产出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企业严格获得的经济利润是零
工资怎么分配
特殊情况,对于 $f(K,L)=K^{a}L^{1-a}$
则对K的偏导数是 $a K^{a-1}L^{1-a}$
对$L$ 的偏导是 $(1-a)K^aL^{-a}$
会发现 $rK=p\frac{\part f}{\part K}\cdot k=p\cdot a \cdot f(K,L)$
给劳动者的就是 $1-a$ 倍,给资本的就是 $a$ ,当 $a=0$ 的时候,也就是说所有都给劳动者有。
薪水高于边际劳动生产的时候会减少雇佣,薪水高于边际劳动生产会增加雇佣
所以均衡状态是薪水等于边际劳动生产率
$w$ 是薪水
劳动者享受两样商品:闲暇时间 $h$ 和消费 $c$
满足 $h+c/w = H$ ,总时间是不变的,可以变相看作一个消费者的约束问题
总收入恒不变,可以认为 $1$ 是闲暇的价格, $1/w$ 是消费的价格
根据均衡问题,必然有闲暇的边际效用比价格要等于消费的边际效用
薪水上升时,可以认为闲暇的价格增加
一般认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用,也就会更少休息,更多工作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也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
- 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休闲的机会成本变大
- 收入效应:收入增加,休闲的需求增加。
社会福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收入与劳动量的曲线。
工作量为零都有一个固定额度收入。
- 整个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会往上移,这样的补贴只有收入效应没有替代效应,工作量会减小。
不工作能获得失业救济金
- 工资率相对低的人不在寻找就业机会,原有的工资水平会不工作,只有当工资提高才会工作。
工资税
- 工资税相当于工资降低,也会让人变得懒惰,大概。
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也是让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但是是差异化劳动力市场。
- 高技能,一单位劳动力要的工资更高,需求的话也是。
工资也有地区性差异,劳动力的流动降低了工资差异,但并没有完全消灭工资差异。
高技能雇员的工资差异(1:2-3)远小于低技能雇员的工资差异 (曾经是1:20;现在是1:4-5)
劳动力无限供给,指的是企业想招多少人就能招到多少人,用同样的工资,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快过去了。
资本市场与利率
- 两个东西,一个是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 另一个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通过个人的储蓄给搞出来的,所以和利率有关,利率高了,这个个人的储蓄就高了(一般),供给就大了。
资本市场,资金的供给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类似,
利率 $r$ 在没有通货膨胀,完全流通的市场上代表一个什么概念?
就是意味着,如果当今的一个单位代表着未来的 $s$ 单位
如果 $s> 1+r$ ,会尽可能把未来的钱挪到现在来消费
如果 $s<1+r$ 会一直储蓄
所以均衡状态下 $s=1+r$ 。
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
现在比未来好,所以当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一样的时候,无差异曲线往往偏向于45°线的右下方
利率上升,导致约束曲线的斜率变化,也就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去求交。
同时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是负的(现在消费变贵了),收入效应总是正的(总收入增加,增加当期消费)
个人储蓄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但是总储蓄曲线,也就是资本的市场供给曲线,更可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C_1+C_2/(1+r)=y_1+y_2/(1+r)$
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又是一个消费者模型
$C_1+(1/(1+r))C_2=m$
考虑边际效用的情况
$MU_1/1=MU_2/(1/(1+r))\to MU_1=(1+r)MU_2$
所以 $r$ 增加的时候,我们会增加储蓄……
- 均衡状态意味着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等于个人的时间贴现率
- 如果这个利率高于均衡,这个个人就会给很多钱,
- 如果这个利率管制,政府用法律或者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利率水平,那么
- 储蓄减少,影响资本积累,降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 企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
- 得到资金的可能并非最优效率的企业。此时资金的边际收入低于社会的机会成本。利息成本表现为企业利润,扭曲价格信号。
- 银行的信贷配给:银行并不会把贷款利率提高到“均衡利率”满足所有贷款需求,而宁愿实现“信贷配给”:有选择地满足一部分贷款需求,拒绝另外一部分贷款需求。利率和信贷配比的结合保证了储蓄资金投资于边际生产率不低于资金的边际成本。
地租和租金
- 土地供给量衡量,供给曲线垂直
- 土地需求曲线向下倾斜。需求决定地租。
- 会出现级差地租:土地质量不同导致的地租差异。(没有交点就是没人要)任何情况下优等地的地租都高于列等地的地租,两者之间的差额等于其边际生产率之差。
- 土地价格实际上是由预期的土地收益决定的,土地的均衡价格等于均衡地租的贴现率。
- $P=\frac{R}{1+r}+…=\frac{R}{r}$
- 本质上是人们在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之间套利的结果。
- 对所有超出为提高要素供给所必需的最低报酬以上的收入称为租金。【比如体育冠军电影明星这样的特殊人才就有租金】
- 也运用于由政府对供给的人为限制导致的超额收入,任何形式的政府管制都会创造租金。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剥削。
- 为获得租金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投资活动称为寻租。包括公开游说,私下贿赂等等。净收入实际上是失败者的转移支付。
other
资本流动性最强,劳动力次之,土地最没有。所以利率的地区差异很小,但地区间土地价格差异很大。但统一的产品市场将降低要素价格的地域差异,即资本的流动性也有助于降低土地和劳动力的差异。
GDP是最终价值,静态经济中,如果规模报酬不变,由边际生产率决定的所有要素所得之和刚好等于国民收入。也就是长期利润均衡为零。
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称为初次分配,政府通过征税和转移支付,称为二次分配,个人也可以通过捐赠实现二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是三种分配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府干预对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都会造成坏的影响,期中政府干预对劳动力市场是三者中较小的,但国有企业和户口制度。资本市场的干预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土地的干预包括国有土地——农民难以享受到城市化的福利。严重的腐败案件几乎都与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政府主导有关。
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数,介于0与1之间。0表示绝对平等。1表示被一个人所有。系数越大意味着越不平等。(我印象中是是曲线下方的东西占三角形的一个比例)
第8章 企业家与市场过程
这应该是zwy经原特有的了。
企业家:以营利为目的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
- 经济利润存在的前提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不同于风险,不确定性不能用概率表示。
市场过程是均衡的不断变化,以及供求不断向新的均衡的趋近。企业家逐利的行为正是推动市场过程的根本力量。
企业家的两种职能:发现不均衡,创造不均衡。
套利:通过发现和利用市场上的资源错误配置获利。
创新:通过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消费者增加价值,或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企业家还可能是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发明家,富有的资本家。
第一类企业家试图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第二类企业家试图对市场已有的需求创造出更好的产品。第三类企业家识别消费者自己都没有明白的需求,创造需求。
套利因为三种不均衡:时间不均衡,空间不均衡,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不均衡。
跨市场套利的一般叫做商人。跨时间套利的一般叫做投机家。投机是指发现和利用时间上的不均衡来进行套利。要素市场上的套利就是找一波无所事事的人,生产一些供不应求的产品。
利润减小,使市场趋于均衡。
创新的两个重要基本点创造价值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企业家的为什么成功?内在素质是:对成功的渴望,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愿景和判断未来的能力。
制度环境是创业和创新的自由,有效的产权保护和法治,稳定的政策预期,自由的金融体制
市场过程:均衡的不断变换,以及供求不断向新的均衡的趋近的过程。
第9章 竞争与垄断
- 市场结果划分为四类
- 完全竞争 无数个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
- 不完全竞争 产品略有不同
- 寡头垄断 只有少数几个企业,规模较大
- (独家)垄断 只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
- 如果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是价格接收者,如果是独家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
- 传统经济学的定义,行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用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即一家或几家最大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来衡量。
完全竞争下:
- 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
垄断下:
利润最大化,让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供给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
我们用勒纳指数来对企业的垄断力度进行测度
完全竞争情况下 L = 0。
论润是 $P(Q)\times Q-C(Q)$
均衡,也就是利润最大化的时候满足
在均衡点依然有利润,边际利润 = $Q\frac{dP}{dQ}$
结论是:边际利润除以价格等于弹性的倒数
其中 $\epsilon=-\frac{dp}{dy}\frac{y}{p}$ 的绝对值是需求弹性。
定价法则于是也就是
说明当企业有更大的市场力量,面临更小的需求弹性,它可以制定更高的价格。
对于多产品定价而言
如果需求依赖,但成本独立
- 替代品:最优价格高于单一产品定价
- 互补品:最优价格低于单一产品定价,甚至可能低于边际成本
如果需求独立,但成本相关
- 如果有助于降低另一种产品的成本,第一种就应该定得低一点。
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对每个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并且都等于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 厂商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 但产量是社会最优的。
二级价格歧视:根据消费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单位价格(如电信业的分段计费)
三级价格歧视:对具有不同需求曲线的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如学生票价)
搭售(捆绑销售),对于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如果是负相关的效果比较好。
寡头竞争理论
- 寡头竞争:市场上存在着少数几家企业,每个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 纳什均衡: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的组合,自我实施的。
- 古诺模型:有两个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其对手的产量相关。
- 反应函数:企业的最优产量如何随竞争对手的产量而变化。
- 价格竞争模型(伯特兰德模型):互相打架,最终利润都为零。
- 合谋与卡特尔:贴现因子 $\delta$ ,有重复博弈,最多可以是 $\large \frac{\pi}{2(1-\delta)}$
- 成员越多的时候不容易保持卡特尔
- 外部负效应内部化。
- 传统的纽结需求曲线:如果你提价,对方可能不提价;如果你降价,对方将跟着降价
zwy:反垄断法是不对的,完全竞争模型是不对的,技术是内生的,企业是创新的机器
在垄断模型中,当下的价格减去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
两个市场边际利润相同
(P-MC)/P=1/e
MR/P = 1/e+1
P1(1+1/e) = P2(1+1/e2)
—> P1/P2 = (1+1/e2) / (1 + 1/e1)
负担往往落在弹性较差的消费者这边。
一般而言,一个市场弹性更低,
越缺乏弹性的人,损失越多。寡头垄断
最简单的情况是两家企业
成本函数分别是 $y_1,y_2$
市场价格是 $P(y_1+y_2)$
第一个利润函数一个是 $y_1P(y_1+y_2)-C(y_1)$
那么它能决定的量就是 $y_1$,求个导数等于零市场上一个企业垄断的时候,更多的是减少产量,增加价格和利润。
第10章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 帕累特最优(帕累特最优):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状况,与该状况相比,不存在另一种可以选择的状况,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可以变好,而同时其他人的处境没有变坏。
- 帕累特改进:资源配置的某种改变,使得没有任何人的处境变坏,但是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好。
-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一种变革,使得受益者的所得可以弥补受损者的损失。
-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结果一定是帕累特最优的。
- 契约曲线: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交点所连成的曲线。
- 外部性:有些活动可能对第三方带来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惩罚.
- 市场失灵:自愿交换不能实现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方法:
- 1、管制,或者比庇古税解决负外部性
- 2、管制或者补贴解决正外部性。
科斯定律与产权安排:如果没有交易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小,只要产权界定是清楚的,不论最初产权如何配置,所有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当事人在市场中的谈判来完成,谈判的结果一定是帕累特有效的。
- 在科斯看来,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产权
- 交易成本:与交易相关的获取信息、谈判、签约、旅行合同等所有这些活动造成的效率损失。
-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只能实现【次优】,帕累特有效被称为【一级最优】
公共产品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竞争性:当某个消费者在消费该产品时,其他消费者能够使用该产品的总量就减少了。
排他性:不经产品提供者的统一,人们不能消费该产品。
所有产品根据上面的,分成四类
- 典型的私人产品,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衣服
- 有排他性没有竞争性的,往往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比如有线电视
- 不具有排他性但是有竞争性的产品,叫做共有资源,比如公海里的鱼。
- 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天气预报。
自然垄断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由一个供给商提供产品是最好的。
- 自然垄断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价格在不断下降。
- 比如网络也是一种自然垄断的产品,网络外部性(对每位客户而言,产品的价值依赖于所有使用该产品的客户数量)
自然垄断并不是说要国有化。
自然垄断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定义市场?
共有资源很难搞,最简单的方法是界定产权。
公共产品碰到了搭便车的问题。大概类似囚徒困境。
- 并不是一定要政府提供。比如灯塔有正外部性。
- 对少数人拥有巨大的效用,比如富人会修路。
- 可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不缴费不能用,比如收费的高速公路。
- 并不是一定要政府提供。比如灯塔有正外部性。
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传统认为市场失灵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市场解决。
政府需要提供的是一个稳定的额产权制度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这时候很多所谓的公共产品是可以由市场来提供的
第11章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
-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自愿的交易一定会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一定是有效率的
- 事前非对称信息
- 隐藏信息,逆向选择理论
- 事后非对称信息
- 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理论
- 逆向选择:【导致帕累托效率无法达到】
- 举例:【如果有任何车不能出售的话,那一定是高质量的车】【高考保险这样的险种不会出现】
解决非对称信息的市场机制
市场没有失灵,因为市场本身有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极致。市场本身是以不对称信息为前提,而不是以对称信息为前提。
虽然效率损失,但是有利润w
1、获取信息。2、把信息送给别人。3、第三方来搞信息。4、声誉机制(最重要的机制)
机制设计: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通过设计某种激励方案让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说实话。
确定性等价:一笔价值多少的确定性资产,被该消费者认为是与其风险资产无差异的。
风险资产有一个风险溢价,期望收益减去风险溢价得到确定性等值。
风险溢价是风险资产乘以每万元风险溢价,而不是期望收益乘以那个东西!
对于道德风险,解决的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大概是一个设计是老板怎么设计合同激励约束员工
金融危机为什么出现,企业如何解决奖金分红股票的分配
另一种:信号传递(比如保修)
激励相容原则:选择合同规定的行为要比选择其他的行为更优。
1、信号可信。2、一方愿意发出信号。3、所有参与方至少愿意留在市场中。
也就是买车的人愿意买,卖车的人愿意卖,参与约束或者个体理性约束,指接受某个合同给当事人带来的收益不小于参与交易时的利益。
要使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足够大。
信号传递的成本差异是信号机制发生作用的关键。
另一种:第三方信息提供商,专门从事信息的生产加工甄别的专业性机构。
声誉机制:通过市场上声誉的作用,是人们愿意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短期利益的诱惑。
政府管制与市场声誉
准入限制;质量管制;强行的信息披露规定
zwy:政府干预越多的国家,逆向选择越严重;政府干预越少的国家,逆向选择反而越少。
原因:政府不是无所不知的,政府官员不是大公无私的,政府不是说话算话的[利益集团共同代理人]
政府管制包括反垄断,解决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
管制和声誉有一个曲线???
声誉的需求曲线,博弈论中称“政府反应曲线”,表现政府管制如何对市场声誉做出反应。【声誉越好,政府管得越少】
声誉的供给曲线:市场反应曲线,表现市场声誉如何对政府管制做出反应。【管制多或者管制少都会让声誉变得不好】
管制陷阱:恶行循环,人们以为企业不重视声誉是管制太少,但是管得越多就越容易出事。
第12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 宏观经济学以反应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学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及变动规律的学问。
- 主要研究问题是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经济的短期波动。
- 长期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中国增速能维持多久,之类的,这个研究理论叫做经济增长理论
- 短期波动,因为波动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也叫经济周期理论。
- 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和传统经济学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萨伊定律”不同。
- 凯恩斯主义:建议政府放弃过去“自由放任”的政策,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经济体系内的协调失灵造成的,市场有自我修复功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引发更大危机。
-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现象,凯恩斯主义无法做出有利的解释。于是又发展了一些理论。
- 理性预期理论:由于人们有可能对政策作出理性预期,并在事先就采取了对策,因此旨在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意外“政策才会有作用。
- 真实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因此政府没有理由去对经济进行干预。经济周期源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比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 新凯恩斯主义:菲尔普斯,泰勒,斯蒂格里茨,布兰查德,昆曼,罗默等人,吸取非凯恩斯注意的某些观点与方法,【强调不完全竞争,粘性价格,信息不完全,认为名义变量(货币供应)的波动会对实际变量(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
- 内生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的,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而内生的技术进步则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关注周期问题。包括伯南克等人对于”金融加速器“的研究。
- GDP(gross de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算地区生产总值)。
- 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周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 只有在允许自由交换的地区,价格反应购买欲望,才能衡量价值,GDP才有意义。[计划经济的GDP很大程度上被高估]
- 2、GDP不仅包括产品价值,而且包括劳务价值,即以服务形态提供的价值。
- 3、GDP衡量的是最终的产品或劳务价值,中间的产品或劳务价值不计入GDP,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
- 4、GDP是一定周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 5、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一个存量。
-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C$ 是消费,包括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但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
- $I$ 是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 $G$ 是政府购买,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 $NX$ 是进出口,是出口减去进口。出口产品应该记入本国的GDP,进口产品应该计入他国的GDP。由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都可能包含了进口产品的价值,因此在计算本国GDP时应该减去进口。
- 三种方法
- 支出法:
- 收入法:所有经济参与者获得的收入(要素收入,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公司的税前利润,公司转移支付以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 生产法:每个环节的增加值之和。
- 两个部门(消费者,企业)
- $Y=C+I$(消费)
- $Y=C+S$(支出)
- 三个部门(政府,消费者,企业)
- $Y=C+I+G$(政府支出)
- $Y=C+S+T$(收入)
- 四个部门(……+国外)
- $Y=C+I+G+NX$
- $Y=C+S+T+Kr$
-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 GDP是消费投资进出口的恒等式定义,不表示任何因果关系
- GDP存在的问题
- 没有包含很多非市场的经济活动
- 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 政府服务创造GDP是任意的,估计往往偏高
- 不能真实反映居民的福利状况
- 但仍然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 GNP:国民生产总值:与GDP相比,计算本国国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不计算外国居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 NI:国民收入:NNP减去企业间接税
-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减去资本折旧
- PI:个人收入:NI减去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等,加上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等
-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用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增长低于名义GDP,因为通货膨胀。
- 人均GDP:GDP除以人口数
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 如何刻画物价水平?
- GDP平减指数 = $\frac{\text{名义GDP}}{\text{实际GDP}} \times 100\%$
-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篮子消费品和劳务的现价与基年的同一篮子消费品和劳务价格的比例。
- 与GDP平减指数相比,CPI的特点如下
- 企业投资和政府购买要计入GDP平减指数,但不计入CPI指数
- GDP平减指数只考虑国内产品价格的变化,进口品价格变化不被GDP平减指数考虑,但CPI考虑。
- GDP平减指数以一个变动的篮子,CPI是固定的篮子
- 固定的篮子会高估
-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企业购买一揽子物品和劳务的现价与基年的同一篮子的消费品和劳务价格的比例。
与货币
- $Y$ 是实际产出
- $P$ 是价格水平
- $M$ 是货币总量
$V$ 是货币周转速度
$Y\times P=M\times V$
- 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认为,$V$是恒定的,$M$增长引起$P$上升。
- 凯恩斯主义认为,$Y$是总需求决定的,收到货币的影响,$M$的增长可能提高$Y$而不是提高$P$
- 主流宏观经济学认为,长期来看$M$是中性的,只影响名义变量 $P$,不影响实际变量 $Y$,但短期是非中性的,会对实际变量 $Y$ 发生影响。
后果
- 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 导致掠夺性的财富再分配。
- 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失业率
刻画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有两个
-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率
- 是适龄人口愿意参与劳动的状况
- 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 衡量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状况
- 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大低于调查失业率
- 奥肯定律:实际GDP变化率 = 3% - 2×失业率的变化率
- 失业率降低一个百分点,GDP增加两个百分点
- 统计规律——中国版奥肯定律需要修正
第13章 经济增长
- 1800年之后,世界人均GDP由大停滞转为大增长。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分流”趋势非常明显。
-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均GDP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时,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开始凸显。
- 经济增长的来源: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
- 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石油,天然气及各类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并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如日本新加坡资源贫瘠但高速增长)
- 生产率是要素的产出效率。其提高来源于技术的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假设只有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函数$Y=AK^\alpha L^{1-\alpha}$
- 全要素生产率TFP: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它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只能被见解衡量。
- $g_Y=g_A+\alpha g_K+(1-\alpha)g_L$,$g_Y,g_A,g_K,g_L$ 分别是 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
- 索罗(1957):美国1900-1950年的经济增长将近80%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没有资本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人均产出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
- 技术进步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更高的储蓄率,更低的人口增长率,更快的技术增长,都会提升稳态条件下的人均产出水平。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投资扣除资本广化(实际资本的增长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的结果。比如银行开始用点钞机,工地用挖掘机。
诶,毕竟是通选课,课件这个好像都没有涉及到了,或许可以先搁置搁置,等考完……等下辈子就学这个。
索洛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很精辟地解释了各国增长地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原因。
- 1、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比较贫穷。
- 2、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
- 3、其他条件相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比较富有。
- 用各国人均收入距离稳态的远近来解释增长速度的差别。
资本累积黄金律:使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均衡人均资本水平。
之后的增长理论的发展。
储蓄率的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允许代表性消费者对储蓄率进行内生选择的增长模型。
下辈子再看
结论:1、经济并非任何的人均资本存量开始都能达到稳态。2、在稳态条件下,经济中的最优资本存量水平 $k^$ 由 修正的黄金律 $Af’(k^)=n+\delta+\beta$ 决定。由于 $f’()>0,f’’()<0$,所以同索洛模型的 $k^{gold}$相比,$k^*$ 更低一些。
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内生增长模型:假设经济能不依赖外省因素推动而实现增长的模型
下辈子再看
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个部门,物质生产部门(用资本和劳动力来生产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商品) 和 知识生产部门(用劳动力生产可供生产部门免费试用的知识) 组成。
下辈子再补充
全要素生产量不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用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劳动力在知识生产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边际产出应该是一样的。
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可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部分,今年来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这玩意儿。因为有资源错配
企业家理论
zwy: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企业家精神,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下辈子再看
第14章 经济波动
- 经济波动:经济在运行中对其趋势的一些意外偏离。市场因素,难以预测
经济周期:更多的政策因素,表现出很强的循环性。
经济的走势非常容易受到各类扰动的影响,因此基于历史数据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就很可能犯错误。
- 经济波动的解释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 两个变量,一个是实际GDP,用来衡量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一个是物价最水平,用CPI或者GDP平减指数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 价格水平的财富效应:价格水平的变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价格高了,不敢消费】
- 价格水平的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储蓄少了,借贷利率上升】
- 价格水平的汇率效应:【人民币升值刺激进口抑制出口减少净出口】
- 购买力平价:长期来看,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其真实购买力,汇率是由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决定的。
-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增加,则增加(右移)】
- 总供给曲线:越长期越垂直
- 长期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存量增加,自然资源增加,生产率提高,这个曲线都右移。
- 短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 黏性工资理论:工资在短期内是粘性的,名义工资相对于经济状况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价格水平高,通货膨胀,钱还是只要付这么多,所以就多雇点人,这样产量就上去了。
- 粘性价格理论:通货紧缩了,价格相对变高了,卖不出去了,那就得少生产,少雇点人。
- 错觉理论:价格水平下降了,通货紧缩了,生产者以为价格便宜了,减少供给。
- 短期供给曲线还受到预期的影响。
- 政府短期刺激而言,如果不能影响长期供给曲线,那么需求扩张政策是中性的,只会影响名义变量,不会影响实际变量。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 增长率的稳定,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充分就业:消除了资源事业和摩擦事业,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
- 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允许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总需求的过程
- 基础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是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创造存储货币的基础
-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货币创造:当存款准备金率小于 $1$ 时,基础货币可以通过储蓄创造出新的货币。
-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或者不是法定的】
- 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 如果基础货币总量为 $B$ ,准备金为 $R$ ,货币总供给 $M = B/R$
- 货币总量和基础货币存量之比称之为货币乘数 $M/B = 1/ R$
- 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因为超额准备金的存在,所以中央银行即使能对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进行控制,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一般而言,超额准备金与利率负相关。利率越高,准备金就越低。
- 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有三种
-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英航通过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吞吐基础货币,改变货币供给的行为。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 调整再贴现率:
-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 再贴现率越低,就越愿意去贴现,货币总供给就增多。
- 其它手段,比如准备金利率,常备借贷便利(中央银行的贷款)。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借此来调节货币供给。
-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提出的解释货币需求的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商品和劳务,而利率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简单起见,假设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了货币供给量,在利率-货币空间中,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 货币需求: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整个社会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因为机会成本,所以利率越高。
-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凯恩斯主义观点:【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抗击衰退威胁】【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抗击经济过热】
- 主要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曲线改变了,然后政府调整货币,改变利率,通过利率来改变企业生产。
财政政策
政府购买,政府投资
引起(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以乘数增加的连锁反应。
- 如果消费者预期由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是短期的,他们将不会成 比例地增加消费。
乘数效应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的比值。
乘数$=\frac{1}{1-MPC}$
政府购买增加会引起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者投资降低的效果。政府开销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导致总需求挤出。
因为同时存在,所以财政政策的总效应是不确定的。【有人估计美国的财政乘数在1.5,也有人说不到1】【有人说中国的财政乘数消费的话是0.7904,投资高达6.1130】
这么复杂??
税收政策
减税,增税,也会有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果是
1) 产量增加,从而失业减少;
2) 物价水平上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应相反。
菲利普斯曲线: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应较低 的失业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对应较高的失业率。
但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有一个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不一定是社会所合意的失业率。但不是能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的。需要的是制度变革。
第16章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
- 下辈子学吧